阳气初惊蛰,韶光大地周。
桃花开蜀锦,鹰老化春鸠。
时候争催迫,萌芽互矩修。
人间务生事,耕种满田畴。
——唐 元稹《惊蛰二月节》
3月5日
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“惊蛰”
惊蛰,又名“启蛰”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惊蛰,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,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。时至惊蛰,阳气上升、气温回暖、春雷乍动、雨水增多,万物生机盎然。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,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。
惊蛰一般是每年3月5日或6日,气温回升较快,按照一般气候规律,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,雨水渐多。从惊蛰节气开始,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。民谚云: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以及“惊蛰节到闻雷声,震醒蛰伏越冬虫。”等等,这些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。
惊蛰分为三候:“一候桃始华;二候仓庚鸣;三候鹰化为鸠。”描述的是进入仲春,桃花红、梨花白,黄莺鸣叫、燕飞来的时节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,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,雨水渐多,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。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,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。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。
惊蛰时节,春气萌动,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,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数九寒天就要正式结束,活泼泼的春天欣欣然来到我们身边。春雷始鸣,春风送暖,春阳普照,春雨滋润。四季的春,正如春日的晨。稚童轻揉惺忪睡眼,嫩芽破土、悄然挺直腰板。点点骨朵,不觉间悄上枝头。有关春天的一切美好,都能在这一时节找到注脚。
红入桃花嫩,青归柳叶新。簇簇桃粉在枝桠上点染。点点嫩绿在微风中摇曳,正是一幅多姿多彩的春日画卷。黄鹂婉转,蝴蝶蹁跹。蜜蜂穿梭,鸳鸯嬉闹。蛰伏一冬的小动物们,感知到温暖的气息。开始四处活动,享受大好春光,九九江南风送暖。融融翠野启春耕。惊蛰常常也是春耕的开始,田间一派忙忙碌碌的景象。
农谚有云:“到了惊蛰节,锄头不停歇。”到了惊蛰,“九九”已尽,“九尽桃花开,春耕不能歇”。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。该种的农作物都可以开始种了。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,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时节。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。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。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,天气不稳定,气温波动甚大。
天气转暖,害虫也跃跃欲试,很多地方会在惊蛰“除虫”。客家人把炒黄豆、炒谷粒称作“炒虫”。据传陕西一些地区有惊蛰吃炒黄豆的习俗,黄豆在锅中被爆炒的噼啪声,正如害虫在接受煎熬的“蹦跳声”。
在山西、陕西和苏北一带,惊蛰有吃“梨”的习俗,因为“梨”同“离”,寓意吃梨可以远离虫害,让庄稼在新的一年获得丰收;惊蛰这天还有吃驴打滚的食俗,驴打滚取“滚”字之妙用,即翻滚、翻身之意。惊蛰在春季,一年之始,吃驴打滚寓意在新的一年可以“翻身”,心想事成。惊蛰时期的饮食应清温平淡,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,如春笋、菠菜、芹菜、鸡蛋、牛奶等,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的侵袭。
惊蛰唤醒酣眠的春天,
处处一片欣欣向荣。
你听,来自这里的声音,
清晰明辨,却又浑然无疆。
生生不息,天行有常,
春意融融、草长莺飞。
愿你也如这春日万物,
朝气蓬勃,充满希望。